我不想学了
池兰英
一明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是我们班前几名的学生,不想学了,你给好好开导开导。”一明,男孩,三年级。他说:“我不想学。”“你认为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想学的?”
一明笑了笑:“从一上高中,要不是效率高,成绩早就不行了。”“你能告诉我希望自己如何学习吗?”“努力学习!老师跟我谈几次了,可坚持一两个星期就不行了。”“你希望自己能努力学习,你是怎样设想的,也就是怎样才算努力学习呢?”一明愣了一下。“比如说,我想去商丘,我坐大客车还是‘打的’呢?哦,现在晚上8:00,客车可能没有了……”“没具体考虑过,就是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我周围的人都很努力,就我不努力。”
一明有一个积极的想法———要好好学习,可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考虑。恐怕“我周围的人都很努力,就我不努力”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明想考一个比较好的重点大学;临高考了别人疯狂的努力,或许是这些给了他较大的压力,使他产生了淡淡的学习焦虑。
“我很懒”,一明接着说。“嗯,不想洗衣服,不想起床?”
“不不不”,一明连摇头,“遇到一道题,不会,再看下面的一道,也不会,下一道,还不会,我就懒得想了。实际上,认真思考一下,可能也做得出来。”
“希望那些题一看就会。”“嗯。”“所有的题一看即会,这可能吗?你们班成绩最好的那个恐怕也做不到。这想法好像不合理。”
许多像一明这样的成绩上等生,大都对自己严格要求,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他们内心往往又是很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较差。希望考题一目了然,一下子清楚该如何去做,若达不到(实际上肯定达不到),便承受不来,郁闷地“懒得去想”。一道乍看摸不着头绪的题,需要慢慢尝试、探索,一个公式、一条定律先用上,或许竟“豁然开朗”。我们不也常追求“曲径通幽”以至“柳暗花明”。
我给一明举了个例子,希望能帮助他看清自己的问题:“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知东南西北,不知身处何方,我们会怎样?而当收到一张地图,并标明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又会怎样?进一步讲,没有别人提供的地图,我们甚至还要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新大陆。当人感到迷茫、不知所往的时候,最易恐慌、焦虑。”
一明在高考前,在气氛紧张的高三年级,尤其对学习没谱时,便产生了忧虑,表象成“不想学”。谈到这,似乎能感知到一明并非不想学,并非无动力而厌学,而是受周围同学勤奋的感染,希望自己如同他们一样,而在追求“别人背我也背,别人学我也学”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虽然有时也知道“可能我就是适合那种学习方式”(一明语),实践也证明自己的“学习效率高”。我想现在一明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下整理,制一个详尽的计划,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
我给他总结了两点:1.合理的思考问题;2.找来或绘制一张地图,然后走下去。从而精神上不求完美,不畏难题,勇于摸索、构画;学习上更具计划性、目的性。
“我明白了,谢谢老师!”一明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带着坚定的表情,或许对未来又多了份把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