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抓纲扣本 注重经典 链接高考 专题强化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太匆匆,犹记得学期初备课组各位老师共同研讨新课本的场景,不知不觉间台历的日子已圈点到最后一个日期。回首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得失俱存,忧乐参半。我们备课组全体老师精诚团结,重点做好了抓纲扣本,注重经典,链接高考,专题强化等工作。
一、抓纲扣本,注重经典
在本学期,安排了两本教材,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一本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鉴于此,学期初我们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认真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分册分单元研讨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编写的阅读教材,遵循“抓纲扣本,注重经典”的教学原则,精心安排了单元教学课时。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名篇,有古代抒情散文,也有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
中外小说名篇我们精选了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沈从文的《边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古代抒情散文精选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周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文艺学论文精选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的《谈中国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本册课本共有六个单元,选入课文材料48篇,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用。经反复比对,认真商讨,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精选了诗歌10首,散文10篇,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其余28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拓展补充。诗歌单元精选的篇目是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白居易的《长恨歌》、张若虚的《春花江月夜》、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姜夔的《扬州慢》、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散文单元精选的篇目是庄周的《庖丁解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方山子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选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
涵泳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们的语文视野。特别是这两本书都侧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情操有重要意义。熟读经典,背诵经典,领略经典诗文的文采和意境,进一步拓展阅读,以求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
抓纲扣本,注重经典。备课组全体老师按照年级段的统一要求,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通过师生共同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精选出的每一篇阅读教材,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都由专人负责,先拟写详细的《教案》和《导学案》,中心发言人提出个人的教学设想,导学案的设计思路,然后全组老师共同研讨切磋,反复修改,形成统一的的教学预设方案,然后再统一印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课下同学们结合题例,将课堂上探究总结的结论性认识,转化为做题的能力,灵活多变地处理一些基础型或提高型的问题。
这样,教师就在学生和中外优秀的诗文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家既感到有浓厚的趣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和方法,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外名作名家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自己的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都能大大提高。
二、链接高考,专题强化
高一高二的教学始终要为高三的高考服务。特别是高二阶段作为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一年,更要注重链接高考。因此,及时把握教研教改实情,了解新一轮的《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至关重要。
2016年11月,备课组及时捕捉2017年的新考纲信息,特别是详细了解语文学科的重大变化情况。2017年的考纲有明显变化,《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考试大纲修订是为了“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也就是要体现课程改革理念,为实现2020年新高考改革目标做准备。《通知》指出,2017年高考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公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的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特别是语文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相对于2015年、2016年的高考命题情况,语文科2017年的高考命题变化较大。因为它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具体表现在: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一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 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这样以来,试卷的总分值150分不变,考试时间150分钟不变,试卷题目由原来的18题变为新高考模式的22题。阅读量的增加,题目设置及分数的调整,相应地就增大了我们课堂教学与复习备考的难度。阅读速度、筛选归纳概括问题的速度必须加快,古代文化常识的储备量必须增加。
为了让高二老师和同学适应新高考的这一变化,我们紧跟高三年级的步伐,只要能找得到新题型的月考试卷、模拟测试卷,我们都第一时间印刷,让高二学生早训练,多训练。专程安排两次周末测试,用新题型的试卷,全收全改,以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提高临场的应变能力。
在紧张地进行课本教材的阅读教学的同时,链接高考,专题强化方面,我们始终没有放松。近一阶段,先后编排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阅读专题,成语运用专题,病句修改专题,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专题一专题二,诗歌鉴赏专题,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语言表达之补写句子专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专题,学习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重视经典文化专题等等。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题做题能力,教会他们方法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尽管老师们备课的任务大大增加了,批改作业和试卷的数量也明显多于以往,但老师们不怕辛苦,只为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试卷形式的变化,把握做题技巧,提高做题速度。
知识的讲解,加上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学习起来针对性就强,就会通过专题强化练习,找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链接高考,专题强化工作是我们本学期在保质保量完成两册课本繁重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见缝插针挤时间认真做到的。老师们为此感到很自豪,很欣慰。
在整个的“抓纲扣本,注重经典,链接高考,专题强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做到阶段反思。无论多么紧张的战场,都要让战士们有喘息的机会。一直在路上,奔跑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放慢脚步,进行阶段性反思。鲁迅说过,一个不会思考的民族,是无所谓进步可言的。
进行阶段性反思,意在师生共同总结思考,归纳整理,近一阶段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知识的联系性在哪里,盲点与误区是什么等等。备课组会适时地提供单元测试或阶段性测试的活页题目,让师生在归纳思考中及时发现不足,找准短板,科学调整与改进,共同进步。
全体师生必须明确认识,统一思想:阶段性反思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做无用功,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阶段师生要静下心来,理清知识链,把握各环节的联系性,还要注重彼此的差异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总结,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学会在错题中增长智慧。
做一个会经常反思的老师,教一批会经常反思的学生,在知识的交流与碰撞中发现智慧的火花。用师生的智慧共同打造高效课堂,用师生的智慧,共同酿造文学艺术的玉液琼浆。
总之,抓纲扣本,注重经典,链接高考,专题强化,注重阶段反思,用智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B段语文组一贯的做法。
用我们的爱和智慧,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全面发展播徳布道,植下一路绿阴,幸福快乐而不知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