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NBA赛事_betway必威中文_必威体育网址

这一点,有些专业护工也做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件大事。女儿走失让他们伤透了心,妻子去世前还在念叨一定要把女儿找回来。

乡土教材研究——商虞文化资源

文章来源:betway必威中文 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0日 点击数:

乡土教材研究——商虞文化资源

高二史地组 赵崇福 张义亮

赵崇福  张义亮  地理、历史课中需要大量的事例,如果这些例子就在身边,那么所讲内容就会形象而生动,易懂而难忘。基于此,我们于课余时间翻阅了有关资料,默默搜集一些与本土相关事例。把这些例子汇编整理,我们发现这是不错的地方乡土教学素材。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能对地方建设有所帮助。
  一、商虞文化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商虞(商丘—虞城地区,下同)地处黄淮海平原中的豫东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在46.2米(虞城)到50.1米(商丘)之间,属古老的黄河冲积平原。地理位置在(34°24′N,115°53′E)(虞城)到(34°27′N,115°40′E)(商丘)之间。自然地理区划属暖温带,但距亚热带很近(淮河流域属亚热带北缘),加上地处我国大陆中部偏东,位于我国季风区中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大陆性质显著、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因此自然地理特征兼有南北之长,热量和水分条件适中,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适合人类生存和动物繁衍。地面上生长着别具一格的植物和农作物,如泡桐、辣椒、红薯、油菜、玉米、芝麻、烟叶等。地质上属于巨厚连续的黄河沉积地层,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沉积矿藏和文物古迹有待发掘。
  本地自然条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于季风不稳定,地势低平,容易出现旱涝、盐碱、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
  本区河流较多,大小不等,流速较慢,由于年降水量较小,蒸发旺盛,径流量比较贫乏;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并且埋藏浅,水量稳定,有“地下海”之称。绝大多数地方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都依靠地下水。
  2、人文地理特征
  本区地处豫东平原中部,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商丘市人口总数760万,位居全省第四;平均人口密度751人∕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五(全省平人口密度558人∕平方公里)。
  我市人口基本特征是: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密度大;3.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比重小;4.少数民族数量多,但数量较少。我市人口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才能把我市经济尽快发展上去。
  二、商虞文化遗产拾零
   传统商虞文化属于典型的旱作农耕文化。平坦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使之成为人类最早的活动地之一。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至少5000—6000年以前,该地就有人居住,传说中的燧人氏取火的故事就发生在商丘。夏朝时商丘属豫州,夏朝后期,商汤在今我县谷熟一带大会诸侯,以此为据点挥师灭夏,并在谷熟建立商朝第一个都城南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南,国号宋,都名宋城,春秋时一度成为霸主。关于商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商丘称睢阳,直至隋唐复称宋城;后唐起称归德,北宋时归德府为应天府,为陪都;南宋初,康王赵构在商丘即位。元代复为归德府,明、清沿之。解放后定名商丘。以其历史悠久而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关于虞城:虞城因大禹治水功成封舜的儿子商君与此,称虞国;至秦朝置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虞县为虞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虞州,后复为虞城县。嘉靖九年(1530年)因黄河决堤,县城被淹,县址随迁至今利民镇。1954年原谷熟县大部分并入虞城县,县政府移至马牧集,即今虞城县城。一直隶属于商丘。
   商虞大地在历史上时而为国,时而为府、为郡、为州、为县,不但是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重地,也是名人荟萃之地。厨师、汤剂师之鼻祖、商相伊尹,“仁义”之君宋襄公,千古文哲大师庄子、孔子,梁孝王刘武,汉相灌婴,孝烈将军花木兰,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骈文大家江淹,明相沈鲤,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等等。这些历史名人或生于斯,或葬于斯,或长期流连于斯,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和千古传唱的诗篇。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①
                      【唐】李白
                  昨夜果园雪,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②肠断忆连枝。③
  三、商虞文化的今天和明天
  商虞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处,历史悠久,历来为南北西东的衔接过渡地带,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处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直到北宋以后,由于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人口大量迁往南方、东北、西北等四面八方,经济萧条,饿殍遍野,该地逐渐衰落下去,到解放前夕,几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开始调整战略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逐渐把本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交通中心和商贸中心。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105国道与310国道、连霍高速和济广高速在此相交,使其重要性更加凸显。西望郑州,东逼徐州,商虞文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机,也将孕育更多的巨人、伟人名垂青史。
注1:①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宰,此指县令。②玉树:雪中之树,远望如玉雕,故名。③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常喻兄弟情深。
注2:文中涉及数字及史料分别出自《虞城县志》、《河南地理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