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情 优 教
以 情 优 教
——浅谈情感教育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研组 常福军
一、教学理念
以情优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情感教育学原理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所谓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其实质是在考虑教学中的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原则
乐情原则、冶情原则和融情原则构成了以情优教教学原则体系,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以情优教这一教学理念提供了操作上的依据。
乐情原则是从教学中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为背景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学原则。其中的“乐”,既包括“快乐”又包括“兴趣”,是快乐与兴趣统一的一种情绪状态。该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兴趣、怀着快乐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
冶情原则是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出发而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学原则,该原则的实质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陶冶。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认知素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多种方面的情操,如道德感、理智感、审美观等。
融情原则是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环境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软环境,而师生的人际情感环境。传统的教学关注的往往是教学活动的硬环境,即主要是物理环境,如教学设备、教室环境等。而现代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人际情感关系所形成的软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物理条件所形成的硬环境。因此,融情原则的出发点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学习创造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
三、以情优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给学生更多的爱,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由于认知能力的基础不同,对学科的兴趣不同,以及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的差异,一个班级内不免存在对数学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其实并不是生来就怕数学,其中较多的可能是在某个阶段,当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家长、老师必要的鼓励,相反却受到了较多的批评、指责,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有的尽管逼着自己听课,却对自己的能力不抱任何希望,觉得自己笨,无能;更有甚者干脆就无心上学,或者看其它书。对此,我的态度和做法是: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经常提问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要对他们耐心地加以指点;如果学生回答顺利则要立即表扬,以资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爱他们,让他们感悟到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进步是迟早的事。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若能充分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需要,多给他们一些说话、动手的机会,多给他们一点点关爱,便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情感反应,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
2、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要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没有一点点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它知识。这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数学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数学,从而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有目的的学习数学。如在高中数学第一册学习《数列求和》一节课时,我校数学组老师曾编写了这样一道题目:为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各大中城市相继出台了分期付款购房方案,李老师购房总金额20万元,首付20%后银行提供按揭贷款,若每月还款一次分十年还清,假定月利率为0.23%,问李老师每月还款金额是多少?这个问题波及到千家万户,与实际需要联系紧密,学生觉得很实用,应该学会,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做好课前准备,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数学老师在课前的认真准备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按照教材内容认真备课,还要尽可能多的查阅一些资料,如数学家的轶事,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等。这些事情看来是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但确实很有必要,这是师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交融的一个主要前提,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先决条件,如2006年10月18日,上海市建平中学王长俊老师讲授的《球的体积的推导》一节中,涉及到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事迹。王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就首先介绍了祖冲之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引出祖冲之所提数学定理的具体内容,同时指出祖冲之原理在科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并进一步指出意大利数学家长瓦列里直到17世纪才提出这一原理,比祖冲之晚了1100多年。同学们(包括听课的老师)听到这里,心灵上都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4、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只靠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到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听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音,或者看一段直观生动的投影、录像等,都可以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教学内容。特别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如在2006年10月19日,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李萍老师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一节时,导入新课时,李老师首先用电脑展示出一系列精美图片:如马来西亚88层的双塔,我国秀美的桂林山水倒映图和传统的太极图;以及大自然中美丽万千的蝴蝶图片等。然后,李老师让同学们认真观察所展示图片的各自特点,然后总结出它们的共同规律。由于电脑展示的图片呈现了非常直观的物理背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快回答出展示图片的共性:对称性。这就为后面研究奇、偶函数图形的对称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这一函数性质的学习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师爱要施爱于学生之中,教学之外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由于学生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里面。所以,通过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施予教育影响,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如2006年10月17日,上海市七宝中学郝丽丽老师在讲授《基本不等式》一节课时,郝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参加辩论竞赛,总结出基本不等式的多种证明方法。这些活动容易操作,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而是拓展到教学活动之外。由于在教学之外,师生交流的氛围相对宽松,彼此间的接触更多带有生活气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就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课外时机,从生活上贴近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来积极培养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与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四、运用情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1、学生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是“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成绩稍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要求过高,学生由此产生了失败心理。由于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希望学生成才心切,一味提高教学要求,致使一些学生听不懂,或者即使暂时勉强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思想。(2)教育不得法,使学生产生自弃心理。不少数学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关心、指导不多,只在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没有考好或者有其他什么问题时才去找学生,并且往往对学生严加训斥或讽刺挖苦。导致学生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为了逃避教师对自己的挑剔,一些学生只得弄虚作假、应付差事。
这时,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教学作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努力倡导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要自以为是,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
2、学生的急躁心理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一个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题的思维模式:看到数学题目,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其中原因,一是没弄清题意,没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楚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二是被题设假象所蒙蔽,未能进行正确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控制教学进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一个问题的各个环节之间,要注意铺平道路,避免脱节、跳跃,减少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促使学生可以很快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由于实施情感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正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学生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务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总之,以情优教这种教学方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后记:2006年10月16日在上海市市北中学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家楣教授的一场报告会,报告题目是《运用当代情感心理学理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深有感触。后几日,又听几位上海教师的公开课,感触更深。)